|
职业打假人围猎药店:50盒“伟哥”索赔714万!这8大雷区千万别踩
来源:食药法苑 时间:2025年9月8日
2025年年初,湖北一家药店遭遇了一起天价索赔案——一名男子一次性购买50盒假“伟哥”,随后将药店告上法庭,索赔金额高达714万元。 几乎同一时间,桐乡和北京也有药店因体温计未配备说明书而被处罚千元。 今年6月,怀远县公安局接到辖区药店报案,称有人购买药品后以“举报”为要挟,向药店索要赔偿。经查,这伙人以“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其违规销售回流处方药”为要挟,强迫药店负责人支付100至1000元不等的“赔偿”。截至案发,4名犯罪嫌疑人以相同手法对30余家药店实施了敲诈。 这些事件并非孤立,而是职业打假人针对药店的一系列“围猎行动”的缩影。 监管新规,剑指职业打假 面对职业打假人的恶意索赔,监管部门已经出台新规加以规范。不久前,一份市场监管部门的公开回复在业内广为流传。 某药店因销售召回产品被举报,但调查发现:营业员推荐的是A产品,举报人却自行拿走了B产品;药店因供应商未及时通知,并不知道该产品已被召回;举报人可能“明知有问题仍然购买”,难以认定为法律意义上的消费者。 最终,监管部门裁定:不予立案!但要求药店加强进货查验。 今年,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《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,明确规定:不是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的,不予受理。这表明,职业打假人的生存空间正在被压缩。 药店经营的八大雷区 职业打假人往往瞄准药店日常经营中的细微漏洞。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问题,却可能带来巨额罚款和市场声誉损失。 一是发票与实物不符是常见陷阱。顾客购买“平贝母”,却要求开具“川贝母”的发票。一旦照办,药店立刻被扣上“以次充好、虚开发票”的帽子。 二是医疗器械缺少说明书同样风险巨大。一支体温计如果没有说明书,职业打假人便能立即以违反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》为由举报。 三是药食同源产品分类错误也不容忽视。山药既是食品又能入药,当食品卖没问题,当中药卖就需要相应资质。搞错类别就会面临处罚。 四是随意夸大功效是致命陷阱。当顾客询问“花露水能止痒消炎吗?”店员若随口回答“可以”,就可能构成虚假宣传。 五是“三无”自制产品更是职业打假人的重点目标。袋装凉茶、散装草药,如果没有标签、生产日期、厂名等信息,极易成为“下嘴点”。 六是特殊药品管理违规风险极高。含麻黄碱制剂必须凭处方销售,一旦没有登记售出,轻则索赔,重则监管处罚。 七是将保健品说成药品也是常见错误。维生素原本只能说“补充营养”,如果店员一说“降糖药”,立刻违法。 八是器械资质不全同样隐患巨大。血压计没有注册证,或者药店没有相应资质,就会被认定为卖“黑器械”,处罚更重。 揭露职业打假手段和套路 职业打假人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操作模式,药店需要了解这些套路以提高防范能力。 他们往往采用批量买货,放大索赔策略。购买1盒赔十倍意义不大,但买100盒赔十倍才更为狠毒。 设置话术陷阱是常见手段。顾客问:“这药是不是还能治别的?”店员一口应下,就等于主动递上了证据。 多人协同上门制造恐慌。三五个人一起进店,“围攻”店主:不赔钱就曝光。 投诉与舆论双管齐下。先举报,再上网发帖,药店怕丢面子,就容易妥协。 撤诉再起诉也是惯用伎俩。今天撤诉,明天换个理由再来。职业打假人最喜欢“长期收割”。 药店四大护身法则 面对职业打假人的围猎,药店并非无能为力。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和员工培训,完全能够有效防范风险。 内部管理要做到不留死角。发票与商品严格一致;商品定期盘查,过期/召回及时下架;供应商资质、产品合格证全套留档。 员工培训要加强话术规范。所有回答都按说明书;不随意承诺、不夸大功效;熟悉药食同源与法规红线。 强化法律意识,敢于较真。熟读《消法》《广告法》《药品管理法》;碰到职业打假,先留证据,再冷静应对;必要时请律师介入,避免私了助长气焰。 完善证据留存机制。药店关键区域必须有高清监控;收银小票、发票、销售系统完整留存;碰到争议,有证据就有底气。 实际上,职业打假不是洪水猛兽,怕的是药店自己没做好。合规,是最低的门槛;专业,是最强的护城河。 只要把发票、说明书、进货查验、员工话术这些细节做到位,职业打假人就无机可乘。 |